吴昕时尚节目服装(吴昕参加的服装综艺节目)
- 编辑:5moban.com - 18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20]牧野修二、赵刚:《论元代庙学书院的规模》,《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故庙学实即古代孔庙和官学的一体化。
现在遗存的文庙大约有509所,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60所,基本完整的约有109所,保存中心一组的约有53所,保存大成殿等零星建筑的约有287所。故庙学实即古代孔庙和学校的一体化,但庙学合一历经了很长的历史进程。而其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37]参见孔喆《孔子庙附享的历史演变》,《孔子研究》2011年第4期。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2010)、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2012)、董喜宁《孔庙祭祀研究》(2014)、朱鸿林《孔庙从祀与乡约》(2015)及其他相关论著,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孔庙、祭祀、道统与政统关系等,对于庙学偶有论及,或分而言之,整体关注较少。
又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庙,《说文》云:尊先祖貌也。庙学这一概念由庙和学构成,庙是指孔庙。
其中,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上升为经学,直接促成了孔子地位不断升高。此亦是孔庙从祀由之前重视传经之儒到更加重视传道之儒之重要历史背景及原因。‘国学作为国家级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汉唐诸儒以注疏《五经》、疏通经文原义为主,受到朝野尊重。
实际上,古代国家学府随着历史发展,从汉代开始,逐渐有了国子学、太学、府、州、县学之各个层次的学校,而非仅限于国家最高层次学校,它有似现代国家公立各级各类学校。[⑤]此外,赵国权、周洪宇《庙学及庙学学、庙学史的学科归属与建构》一文提出庙学学[⑥],则是学界继孔庙学[⑦]文庙学[⑧]之后的最新提法。
[14]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宫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③]参见刘聪《孔庙与庙学合一》,《文史杂志》1999年第2期。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
周代‘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一种‘贵族子弟学校,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儒学教育、孔庙祭孔与科举制度遂合一,庙学发展长盛不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同时,他考察指出:截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国大约建造了各级学校文庙1749所。
而朱子弟子黄榦对其师朱子道统谱系进一步接续和完善,形成了北宋周敦颐、二程、张载、南宋朱熹的传道脉络。 常会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综上所述,庙学作为儒学、经学(学统)与道统的物质载体,作为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祭孔讲经和礼乐教化之所,作为治统(政统)与道统、经学(学统)与从祀制度交汇之地,其历史意义重大。本文将围绕何为庙学、庙学与儒学及其密切关系、庙学与儒家道统之关系几方面,对作为庙学存在的儒学进行较为细致的勾勒。
此亦说明,先秦儒家虽未明确提出道统一词,但实有此道统传续意识的。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成汤、文、武(包括大臣皋陶、伊尹、傅说、周公、召公)、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这一由孔孟发端、韩愈提出、朱子及其弟子完成的道统谱系,让中华文明道统谱系变得更为清晰、简洁和完整。《中国教育通史》在谈及金元之际庙学时,认为广义的庙学是各级各类的儒学[19]。[②]参见常会营《儒家庙学合一教育规制的形成及历史价值》,《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2期。[12]汉代郑玄笺曰:庙之言貌也。
二、庙学与儒学之密切关系儒学之概念其实是经历了古今之内涵和外延变迁的。[⑦]参见刘振佳《孔庙学刍议》,《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6]刘述先:《道统的建构与朱子在宋明理学中地位的衡定》,《朱子学刊》2010年总第19辑。[14][清]陆耀撰:《切问斋集》,清乾隆五十七年晖吉堂刻本,第56页
乾隆皇帝亦曾言京师乃首善之区,国学乃首善之地,与此义同。在古代,我们今天所言的儒学与庙学是一体的,甚至庙学亦可称儒学,即作为实体存在的儒学,二者关系密切。
唐代儒学制度化,孔庙由国子学、太学逐渐推广至全国州、县学。国学于是有了国家最高学府和国家公立学校两个层次的义涵,此是学界需要注意分疏的。(《孟子·滕文公上》)夏商周三代并没有孔庙,但都有国家大学,用以明人伦道德(故后世庙学皆有明伦堂或明德堂,北京孔庙国子监称彝伦堂,概由此出)。[13]孔庙亦是遵此规制的,其亦是孔子后代(如子思)及孔子弟子所建,为尊先祖及老师孔子之貌。
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庙学合一教育规制正式形成,并为宋元明清沿袭。
古代学校中建立孔庙是为了尊孔,其实质是尊师。[⑨]当然,唐之前已有庙学之说法,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二考证河南淮阳郡《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云时人不复寻其碑证,云孔子庙学,非也。
故如果要在儒家乃至中华文明道统谱系上增加一人的话,愚以为应在孟子和周敦颐之间加上董仲舒,而且董仲舒学问人品亦为朱子所器重。南北朝时北齐于地方郡学立孔、颜庙,已经非常接近于庙学合一之规制。
三、庙学与儒家道统之关系庙学与现在学界所重视的儒家道统紧密相关,因孔庙本身就是儒家道统谱系的承载。二、庙学与儒学之密切关系儒学之概念其实是经历了古今之内涵和外延变迁的。 庙学是古代传承至今依然存在的儒学物质载体。故庙学实即古代孔庙和学校的一体化。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其中,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上升为经学,直接促成了孔子地位不断升高。
在《论语》中,孔子还用文斯文来代指先王之道或文武之道,并传续之。元代承宋末余绪,新增加之从祀只有两位——许衡和董仲舒。
古代儒学实际上很大程度包含此种义涵。故于篇终,历序群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穷也,其指深哉。